BANARAS

BANARAS~

印度北部悠然流淌蕴藏幸福的『神圣之河』冈底斯中流西岸的城。

印度教徒最大的圣地。『迎接死亡之城』。

 

                                                                                              火葬

 

混杂在汽车,人力车,人流汹涌的街道中,一具具被金色布缎包裹好的亡骸,反射着亚热带的阳光,眩晕的耀眼。这些从印度各地运来的尸体,多的时候一天可能就有几百具。从六百公里之外的德里,加尔各答从邻国尼泊尔..其中也有拖邮政机构寄来骨灰盒,拜托当地的朋友亲戚把它撒在冈底斯河中的。这些搬运亡骸的人们,口中低声不停念着『只有神,是真实。真实的,只有神。』,祈祷冥福,直到把它运到城中心,沿冈底斯河岸延伸,约1000平方米,被称作马里卡鲁尼卡的已经超度亡骸数千年之久的大火葬场。

 

这些尸体,先被沿着下河的台阶抬下,浸在河水里。然后安置在已经事先准备好的柴垛上,浇上油,由死者最亲密关系的男性负责。女性(活着的)原则上是不能进入火葬场的。他们先要在火葬场附近的理发室理发,穿上白色的丧服,净身,然后为自己的父亲,母亲点燃超度的火。一具尸体大约需要2小时,在这期间,亲戚族人站在距离柴垛56米远的地方,默默守望。面前是奔流不息的冈底斯河水。烧尽后,骨灰经由点火人撒进河里,这样~和死者的别离仪式就结束了。

那么,各地的人们都要把尸体运至这里呢?对于这个问题,任何人都会浮现出『为什么要问这种答案一目了然简单至极的问题?』似的表情,然后告诉你『因为所有人都坚信在这座城市举行火葬的话,灵魂一定能升入天界』。印度教认为人生是充满『生老病死』之苦的。而且,每次转生就意味着不得不再次品尝这种苦。这种『轮回』的思想也渗透给佛教教义中。

如果无法从这个轮回之圈中挣脱,灵魂就会一直深陷永劫中,得不到安宁。对于怀有这种世界观的人们来说,BANARAS就是他们最终可以摆脱轮回之苦的救赎之圣地。死去的人的灵魂,通过这个火葬场,溶入拥有净化能力的冈底斯河,升往天界。

 

    烧一具尸体需要3060公斤的柴。从上流下流各地的村落收集搬运薪柴的人,为主持火葬的死者家属理发的人,僧侣很多人在火葬场工作。其中还有650左右,被称为『道母』的,24小时轮班,是专门的火葬仪式助手。『道母』中有大约200人的族落,一直担负这种职责,已经数千年。他们把自己叫做『道母之王』。传说是曾被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哈里修羌朵拉王,指名希望帮助火葬的『道母』之后裔。在火葬场的最高处,是他们负责守护的位子。

  今日,坐在这里的是一个50多岁的女人,自从15年前丈夫去世,她就肩负起族长的责任。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代代相传守护的东西。~种火。就放置在族长座位的旁边,送死者升天的这神圣之火。主持葬礼的遗族男人手持草束来此取火,再点燃柴垛。在此被火葬的所有人,都平等的接受这个种火的包围。族长这样说『BANARAS有三个最重要的东西。一是供奉湿婆神的比修巴那陀寺院,一是冈底斯河,另一个就是我们一族守护的这个种火』,『所有来此之人,都会接受并明白(死亡~这个事实),而且,不管生前贫穷或者富有,和那些都没有关系。在这里,所有人都平等的死亡。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地方得到解脱。这,就是世界初始之时神所决定的终极』。

 

    印度教徒没有墓。因为他们认为遗体只不过灵魂走了的躯壳。印度人所爱颂的古代叙事诗『神之歌』里有这样一段话:

 『灵魂舍弃肉体,进入另外的宿主。就像人们脱掉旧衣,换上新衣一样』

   BANARAS被火葬,灵魂可以不用转生投胎进入新的身体,而直接升入天界。这样,脱离『轮回』,得到『解脱』。十九世纪英国直接殖民统治下的BANARAS,也曾一度因为城市中心火葬场的公众卫生问题,而受到文明的干涉。1893年,终于面临被封锁的危机。但引起了BANARAS市民强烈的异议。围绕火葬方式问题的纷争持续了30年之久,最后的休止符是颁发于1925年,这样一纸撤销禁令的文书。『虽然河岸的火葬场存在相当大的卫生问题,可是要搬离现在的场所确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火葬场并不是为这城市而存在,而是~城市,为了火葬场而存在』。

 

                                                                                             解脱

 

    除了实在筹措不到经费举办火葬而把尸体包裹好直接投入冈底斯的人,还有两类人,是固定不接受烧身的~苦行僧和幼童。他们的尸体被石块拴着沉入河底。小孩子是因为还少不经事不懂世间愁苦,而出家行者(他们被称为『桑涅西』~舍弃尘世束缚的人,或『刹顿』~善人)则是因为被认为已经获得了超越。

   一旦决定加入修行者的集团,就舍弃现世的种姓。自古,印度追寻终极真理的人基本都怀有厌弃婚姻生活的想法。公元前2世纪~后2世纪间集中编纂的『马努法典』里就明确列出人生的『四住期』:学生期,家住期,林栖期,游行期。能够顺沿这样的轨迹度过是印度教徒理想的人生。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喜马拉雅山麓脚下,过着隐居和圣地巡礼的生活,脱离一切束缚和牵绊,怀有拒绝安定生活环境的深重觉悟。出家的同时,有一个为自己送葬的简单仪式(在冈底斯河岸边投入白色米糕圆子,这种白色米糕圆子一般是供奉先祖的仪式上顺流漂流的,自己为自己而做,意味着追悼作为告别世俗生活,作为死者存在的自身)而死后由同伴帮忙把身体沉入河底,倘若那时身边没有朋友,当然就是横亘野外了。

 

  他们追求的东西和那些在河岸被焚烧,骨灰散入河水中的人一样~同样是最终脱离轮回得到解脱。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到达此境界必须要经历的修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冥想。在印度,冥想自古是和苦行并为(也可以说是凌驾于苦行之上的)修行核心。根据宗派的不同,冥想的方式也不同。其最终境界是达到『撒摩蒂』(即『三昧』)~让心完全的从自身肉体以及外界一切物质中解放,获得大自由――全然不受任何抑制的存在。通过这样的体验,认识到自我的本体和宇宙本体是一致的,并由此最终脱离轮回转盘。达到『解脱』~也就是『阿托曼』(我――自我本质)和宇宙构成的『布拉夫曼』(梵――根本原理)的合为一体。

 

                                                                                             等待死亡

 

   不仅是尸体,为了终年时死在BANARAS,而从远方的家乡搬来这里住下的老夫妻,预感到自己寿限而来到这里的寺院终结余生的人为了这些等待死亡,怀愿在圣域BANARAS迎接死亡的人,冈底斯沿岸设置了一些免费为濒死者及其家属暂住,直至大限的慈善旅馆。

 

  莫库醍.巴旺(解脱之馆)就是其中一座。深红色的砖制两层建筑,共有十间房,可以同时供十户人入住。每个月都有6570人左右的家族来此。其中少数出现恢复迹象被重新领回家。干净简素的房间大约20多平方米,水泥地,简易的壁柜,阳光透过窗子照耀进来,床上躺着等待死期的人。馆设有作为公用露天厨房和洗衣处的中庭,长廊,水井,楼前30坪的院子,植花种草。入口处的金属大门通常是深锁的,基本上只为来访的家族和有人去世后的送葬人群而开。也就是说,感到自己归期的人,一旦穿越这座门,基本上就不会再出去(以活着的姿态)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等待死亡之馆』(即『解脱之馆』)。

  一进入馆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小祭坛,前坐不停念颂祈祷文的僧侣。出于对濒死时也可以一直听到神音的考虑,在这里,常年24小时都有这种宗教赞歌吟诵之声。人们只需负担最低的电费,来到这里就不再接受治疗,虽说也有服用减缓疼痛的药品,但基本上来访的人们,都是对死亡不作抵抗,只想在家人的照顾下自然死辞世。

  实际上,以BANARAS HINDU UNIVERSITY校属医院为首,城市里也有很多的医院。现在大部分人还是会去医院接受物理化学上的现代医学治疗。来到『解脱之馆』之类旅馆等待死亡降临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最大的原因是受经济条件制约。尽管如此,馆~赠与了这种在家人包围照顾下平静迎接死亡的生活,体现出一种『临终关怀』的温暖。

 

                                                                                              一个苦行僧的话

 

   他自从立志出家之后,就在极其有限的空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住在冈底斯河岸的一座僧院里,每天早晨5点起床,向着对岸冉冉升起的朝阳祈祷。然后开始冥想。站在两层高的露台,凭烂望去,底下是奔流的河水,右边是火葬场的烟雾缭绕,左边是稠密的BANARAS的街道。这个露台是他最喜欢的地方。

 

 『这里的景色用美是不足以形容的,它还闪烁着金光,无边无际的天空在眼前延展开去。而且在这里,你可以同时看到~生。死。你看,这边的街道,正有几座建筑将要兴起,又会有崭新的人生故事将会上演。而,另一边,正有谁的亡骸将要付诸熊熊火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已经谢幕。这座城,教会我真正认识到人总会有一天要接受死亡的这一事实。――不停被欲望追赶着过活,那是因为忘记了死亡这个事实。其中也有我们这些被称作『舍世人』的人,而我只是希望通过舍弃欲望,循着界于生于死中间的小径前行。』

 

 『对我来说,这座城是特别的存在。因为这座城里的所有都体现着真实,我不仅在说有关『死』的方法和途径。在这里生息的人们,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这就是BANARAS的力量。所有人都说喜欢看着对岸的朝阳升起的光景,而我最喜欢日暮时的BANARAS。太阳缓缓沉在城市中心,仿佛在把能量注入城里一样。』

 

                                                                                              关于印度教   

 

  印度教,是把公元前1500年左右由从四方移居至印度亚大陆的Aryan人信仰的以祭祀为中心的宗教作为内核,融合了原住民的各种民间信仰而发展完善的宗教。也因为这个原因,印度教不存在最初的开山祖师。相对的,编纂了『神之歌』等等,指引人们走向宗教之路的圣典。

  印度教基本上属于多神教,拥有把其中的各主神,都尊为最高神的独特神学观念。产生了三神一体的概念,即分别司职世界创生,维持,破坏的梵天,比湿奴,湿婆神。现在,梵天的地位相对有所降低,兴盛的是对湿婆和比湿奴,以及象征宇宙根源力量的女神信仰。

  论及根本的教义~是『业』,『轮回』,『解脱』的思想。除了宗教性质的戒律生活,实际利益和性爱也被作为人生的目的。印度教并不是为了禁欲学僧和修行者而存在的宗教。它承认一般人获得幸福生活所必要的欲求。

 

                                                                                              关于湿婆神

 

  湿婆神,本是作为暴风之神,后融会民间信仰,渐渐演变为司守破坏与再生的最高神。表现其原本凶暴性格的姿态是披散头发,颈缠毒蛇,携三叉戟的面目。

  只要去供奉湿婆神的寺院,基本上都能看见竖立着的男性生殖器状的石柱,这叫做『LINGA』(阳石),原意是指『象征』,不仅象征丰饶,多产,也代表了湿婆神的威力和宇宙自身的真理启示。

  湿婆神的妃嫔中,不仅有温柔型的拥有献身般爱情的萨提,帕鲁巴提等女神,也有战斗型的手持武器与魔族战斗的鲁伽,卡里女神。但终极上被认为是同一个神的不同相。即历史上为了扩大湿婆神的信仰范围,而把原住民崇拜的地母神,作为湿婆神的妃子来进行归化的复杂背景。

  湿婆神有两个儿子,司职招福除障和学问的『喀呐刹』~即欢喜天(圣天),和战神『斯卡恩达』~韦陀天。

为一个小小的读书笔记,日后慢慢再补相关知识好了(;光是翻译它们,就很让我头痛。

 

 

 

 

 

 

 

 

BANARAS”的一个响应

留下评论